当我们集中精神于某事时,便易于挥洒自己的才华。同样是集中精神,快速α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这种状下,脑筋绷得又紧又死,根本创造不出东西来。过度专注有时反而变得绑手绑脚的吧!为了从事创造性的活动或让脑有效率地吸收新的讯息或知识,还是有必要处于中间α的状态。 为了避免造成误解,须在这里说明的是,慢速α波与快速α波有其个别的意义和效用。在遇上危险紧急的状况,必须在高度紧张、专注才足以应付非常状态,排除无谓他想的快速α便不可欠缺了。「在火灾现场显现的蛮力」便是最好的例子,可说是能源消费型的头脑活动。 相反地,能源蓄积型的活动亦有必要。慢速α在专注于休息的时候并非表示活动停止,而是在补给能源,保持随时可以活动的状态。而中间α的特征,便是在平常处于思考集中状态却不带半点紧张。 因此,为了让头脑保持在良好的状态,激发头脑活动,希望在三种α波之间取得平衡。不停地保持在中间α的状态相当困难,也无意义。 最理想的,是能够创造出中间α的状态来。一旦处于中间α状态,任何人都能发挥难以置信的脑力。 我分析许多人的脑波,确信α波的效用,设计「α波训练法」并予以实践,而获得许多成果。我自己本身也每天训练,现在已能自在地活用中间α状态。练习中间α状态,有从慢速α,或相反地从快速α来进行的二种方法。 从慢速α到中间α----这个过程,可以从日常的习惯来进行。例如,晚上就寢时,我们常会有思考明日的工作该如何着手的时候吧。这个时候出乎意料之外,往往能想出相当好的主意。 换言之,头脑从松懈状态现重做思考,怱地转成为中间α,妙计于焉横生。听说汤川秀树博士的中间子理论便是躺在床上时想出来的,我想可能就是在是间α状态下的灵感吧!此外,福井谦一博士听说也是个黎明即起,在准备于枕边的笔记本上疾书的人物,他亦属于此种情形吧! 有时想要挤出个什么好办法,但想破了头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倒不如让脑袋空空,放轻松一下比较好。美国的化学家布莱特•柏格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对象做了一份调查报告:有百分之八十七的化学家,并非在研究室中认真思考,而是在悠闲跷二郎腿的一瞬间,不知怎么的灵感泉涌而出。在床上得到灵感的人也很多。 所以,在工作走入了死胡同而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不妨暂时将之抛在脑后听听音乐或散个步回来,反而会找到头绪。 这也可以用脑波加以说明。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不断尝试错误时的脑波是β波。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只会让头脑混混沌沌,焦虑不安而已。此刻听听音乐,将身心不必要的紧张解放出来,这时便从β波变成慢速α。在脑袋放轻松后再回到主题思考,便较容易转成中间α的状态,浮现出意想不到的好办法。 接着,是和上述方法完全相反,由快速α转移到中间α的程序。也就是一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状态。在身心达到极度紧张,成为快速α的状态。这时尚未得到解决之策,但在思及只有放手一搏这条路的刹那,紧张于瞬间解除,突生灵感妙计,而成为中间α状态。成功 在运动选手之中有不少这种例子。在二出局满垒的场面,只要挥出一支安打,情势即瞬间逆转。打击者就位,对方投手和自己又不太合,紧张到了极点。 在踏上打击者位置之前想想只有奋力一搏中,顺其自然时,全身轻松许多,注意力集中。这时,不可思议地似乎可以读出投手想投的球。如果只紧张得六神无主、手心冒汗,就算想猜投来的会是什么球,由于是快速α状态根本不会有灵感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