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严飞
间脑位于脑干上方、大脑两半球下部,有两个鸡蛋形的神经核团,叫丘脑。它的正下方有一个更小的组织,叫下丘,他们共同组成间脑。在间脑中央有一矢状裂隙为第三脑室,其顶端连接松果体,以称脑上腺(epiphysis)。
丘脑(thalamus)是个中继站。丘脑后部有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神经与视神经传入的信息。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再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等感觉。丘脑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因而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hypothalamus)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下丘脑对情绪也起重要的作用。用微弱电流刺激下丘脑的某些部位,可产生快感;而刺激相邻的另一个区域,将产生痛苦和不愉快的情绪。
松果体(pineal body)的神经主要来自预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神经末梢主要止于血管周围间隙,少量止于松果体细胞之间,有的与细胞形成突触。松果体的功能尚不十分了解。一般认为,人的松果体能合成、分泌多种生物胶和肽类物质,主要是调节神经的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功能,而这种调节具有很强的生物节律性,并与光线的强度有关。松果腺细胞在很多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中非常地像眼睛的感光细胞。一些演化生物学家相信脊椎动物的松果体细胞与视网膜细胞共有一个同样的演化原型,与所谓的“第三只眼”有关。
随着间脑的开发,不断训练ESP超感知能力,就是在锻炼孩子的间脑。由于间脑负责着大脑运作中很多重要神经传递素的分泌与调节,开发间脑会对大脑产生一些非常正面的生理影响。
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 (C6H3(OH)2-CH2-CH2-NH2) 由丘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它正式的化学名称为4-(2-乙胺基)苯-1,2-二醇,简称「DA」。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行为都由大脑的活动来支配,在人脑中有一种由多巴胺关键参与的神经网络系统叫做多巴胺网络系统。这一系统通过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来进行学习和记忆,知道采取什么行为会得到奖励,做错了什么事会受到惩罚。
这样一个学习和记忆的系统通常是经过五种感觉,即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和嗅觉来激发的。
比如说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或吃到一顿美餐后都会感到高兴,这就是因为感觉器官激发了多巴胺神经网络,释放了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从而产生兴奋和满足,这是一种奖励性学习。通过这种奖励性的学习,为了再次得到奖励,我们就会重复地去做同样的事。
同样,这个系统也会进行惩罚性学习,比如通过“听”和“看”,知道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是会被海水淹死的,那他就会采取措施避免掉到海里去。
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2009年7月2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奖赏,尤其是当它与能够提高多巴胺神经递质水平的药物配合使用时,可能会增强认知学习以及动手学习的能力。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款游戏来阐述这一过程。游戏中包含4组试验,在每组试验之前,生物学家普雷格博士和同事都会告之参试者他们可能会获得多少奖赏(奖励品为0~80便士不等)。试验中,参试人员需要分辨出,他们食指触到的两股电流中,哪一股的频率更高。如果判断正确,他们就会获得现金奖励。
普雷格和他的同事发现,如果参试者获得的奖励越多,他们在后续试验中做出的正确判断就会越多。参试者似乎在不断地学习。研究人员解释说,感觉和奖赏中枢的反馈信息,促使大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奖赏。
试验中还体现了“多巴胺依赖”的迹象,普雷格说。研究人员将参试者随机分配到3个小组中。第一组服用了能提高多巴胺水平的药物;第二组服用了安慰剂;第三组服用了安慰剂抑制剂。结果显示,第一组参试者的学习水平提高最快,第二组则较慢,而第三组在感官识别方面的进步水平则最慢。
这些启示或许可以应用在诸多方面,比如通过间脑的开发,通过ESP超感知的训练,可以很好的锻炼我们的间脑,同时也会刺激到丘脑分泌多巴胺,更好的调节大脑内的多巴胺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来提高孩子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血清素
血清素(Serotonin)就是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是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素。作为自体活性物质,在刺激因素作用下,5-HT从颗粒内释放、弥散到血液,并被血小板摄取和储存,储存量约占全身的8%。5-HT作为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可能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
很多健康问题与大脑血清素水平低有关。造成血清素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压力、缺乏睡眠、营养不良和缺乏锻炼等。在降低到需要数量以下时,人们就会出现注意力集中困难等问题,会间接影响个人计划和组织能力。这种情况还经常伴随压力和厌倦感,如果血清素水平进一步下降,还会引起抑郁。其他一些与大脑血清素水平降低有关的问题还包括易怒、焦虑、疲劳、慢性疼痛和焦躁不安等。
耐心与大脑分泌血清素有关,日本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以大白鼠为对象进行实验,在大白鼠想要食物或水的时候,不马上给它们提供,而是让它们等一段时间。研究人员把电极固定在大白鼠的脑部,以记录它们在等待食物时候的神经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实验鼠在等待时,其大脑内分泌血清素的神经细胞会变得活跃,这部分神经细胞分泌血清素的频率提高到通常情况下的3倍左右,实验鼠脑内血清素的浓度也相应升高,而中途放弃等待实验鼠的这部分神经细胞活动在它们放弃的几秒前出现变弱。
血清素是一种神经传递素。此前的研究显示,如果抑制脑内血清素发挥作用,人会变得容易采取冲动的行动。这项成果有助于研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伴有冲动症状疾病的发病原因,并有助于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
开发间脑可以促进间脑更好的分泌和调节脑内血清素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开发间脑后,长期坚持训练,孩子的专注度、耐心和情绪稳定性变好的原因。
褪黑激素
松果体分泌的激素——褪黑激素能够影响和干预人类的许多神经活动,如睡眠与觉醒、情绪、智力等。很显然,松果体在神经信号与激素信号之间扮演着“中介人”的角色。因此,松果体在人体内执行着一个神经——激素转换器的功能。
褪黑激素的化学结构非常简单,但是在人体内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监视着体内各种腺体、器官的运作,指挥各种荷尔蒙维持在正常的浓度;它可以抑制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得血压下降、心跳速率减慢、降低心脏负担;它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品质、调节生物时钟、缓解时差效应,而且具有加强免疫功能、抵抗细菌病毒及预防癌症、老年痴呆症等多种疾病的功效。
褪黑激素是由负责神经传输功能的血清张力素(serotonin)转化而来。白天时,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极为活跃,心灵动荡散乱,需要更多的血清张力素来供应神经细胞;而到了晚上或静坐时,情形就恰恰相反,有意识的活动变少了,因此有更多的血清张力素转化为褪黑激素。可是一旦眼球见到光,褪黑激素的合成就会被抑制住了,这就是为什么夜班工作者、深夜开灯睡觉者,免疫功能可能会下降,也较易罹癌的原因。
美国有项对于猝死儿的研究也发现,有些猝死儿的松果体发育不全,脑部的褪黑激素量过低,脑部无法处理自由基,使得自由基对脑部造成伤害。另有一项儿童及成年人忧郁症的研究发现,精神病的病人其体内褪黑激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的人。
松果体在我们幼年时体积最大,随着年龄增长,便逐渐钙化、萎缩。
松果体会根据所接收到的光量多少来决定褪黑激素分泌的量,藉由对光的敏感度,松果体充当了人体内的一个「时钟」,掌控着每天苏醒和睡眠的时间。人体在夜间睡眠时,会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通常在夜间11时至隔日凌晨2时分泌最为旺盛,清晨以后的分泌量则急剧下降。
褪黑激素在体内的浓度也与年龄有关,一般而言,自出生三个月后开始上升,六岁时达到最高峰,青春期之后,褪黑激素的浓度则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成功开发间脑可以唤醒沉睡的松果体,从而避免松果体在大脑发育成熟后开始退化,即使成年后依然保持松果体的功能。因此,开发间脑可以让大脑始终保持良好的褪黑激素分泌与调节能力,不依赖体外补充,从而具备更好的睡眠、情绪、智力品质。
声明:本文章为超右脑教育网编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超右脑) |